黄纬禄:航天梦的筑梦者

想象在浩瀚的宇宙中,一颗颗卫星、一枚枚导弹,如同利箭般划破长空,它们背后,有一位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黄纬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的传奇人生,感受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的一生。

少年立志,逐梦航天

1916年12月18日,黄纬禄出生于安徽芜湖市一个普通家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目睹了国家的苦难,心中种下了改变命运的种子。家境虽普通,但家人深明大义,全力支持他的学业。在简陋的学堂里,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中央大学电机系,成为了他逐梦航天的起点。

留学英国,学成归国

1940年,黄纬禄从中央大学毕业,随后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无线电专业,并于1947年获得硕士学位。在英国实习期间,他亲眼见证了德国V-2火箭的威力,也目睹了导弹技术的先进。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投身航天事业的决心。

投身航天,鞠躬尽瘁

1949年,黄纬禄回国后,在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任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重工业部电信局上海电工研究所、通信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任研究员。1957年,他转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在国防部五院时期,黄纬禄曾任五院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副主任、主任,并担任几种液体弹道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兼控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他主持控制分系统的研制工作,为我国导弹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

突破关键技术,开创固体导弹先河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导弹技术尚处于空白状态。黄纬禄带领团队,突破了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关、自行设计关,相继解决了远程和多级导弹的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0世纪70至80年代,黄纬禄又投身于固体弹道式导弹的研制。他率领同事们共同完成了以下工作:确定了正确的总体方案、技术路线和攻关项目,决定采用大量新技术,突破了水下冷发射、出水大姿态控制技术、摇摆条件下的调平与瞄准技术、多功能机动发射车、组件小型化和射击诸元实时计算等关键,研制成中国第一代潜地和地地机动固体弹道式导弹,使中国成为第四个能从潜艇发射弹道式导弹的国家。

一弹两用,填补空白

黄纬禄提出“一弹两用”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研制成功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这两个型号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索出我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

荣誉满身,功勋卓著

黄纬禄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他先后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航天工业部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求实基金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纬禄的一生,是为中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也是中国国防力量从弱到强的缩影。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航天事业筑起了一座座丰碑。今天,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那些闪耀的卫星和导弹时,不禁会想起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黄纬禄。